当前位置:首页>>作者介绍   温馨提示: 本网站的字画是您欣赏和交流名人字画的理想选择! 蔡女士 : 13905342631 13905348759 本网站的字画是您欣赏和交流名人字画的理想选择! 蔡女士 : 13905342631 13905348759
热点信息
 
本网站展览的字画全部是书画家和书画专业工作者纯手工创作的作品,不是印刷品,也不是半印半画或机器制作的作品请广大客户和书画爱好者欣赏和交流。
 

   一、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书法家
王 镛 王学仲 刘炳森 启 功 张 海 李 铎 沈 鹏 邹德忠 周慧珺 欧阳中石
二、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书法家
于明诠 马士达 王 澄 王 镛 王友谊 王冬龄 王学仲 瓦翁 丛文俊 田树苌 石 开 伦杰贤 刘 艺 刘一闻 刘云泉刘开汉刘文华刘正成刘彦湖 刘炳森 刘鸿田 刘新德 华人德 吕如雄 孙伯翔 孙其峰 孙晓云 旭宇朱关田权希军  何应辉佟 韦 启功吴东民 吴善璋 张 虎张 海张 继 张 森 张 飙 张业法 张旭光 张荣庆 张景岳 李木教 李刚田 李荣海沃兴华沈鹏苏士澍  言恭达 邱振中邹德忠陈永正 陈振濂 周永健 周志高周俊杰周慧珺林岫  林剑丹 欧阳中石 武 威武中奇姜东舒段成桂洪厚甜 赵正赵彦良赵雁君  钟明善 钟鸣天夏湘平徐本一徐利明 聂成文 郭子绪顾亚龙 尉天池 崔廷瑶 崔学路 康庄 康成元 曹宝麟 曹柏昆 黄 惇 黄 绮 曾 翔曾来德蒋维崧  谢云 韩天衡 韩亨林熊伯齐 管 峻颜家龙 薛夫彬薛养贤 魏 哲 魏启后
三、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书法家
        王义军 王学仲 刘文华 刘彦湖 孙晓云 张旭光 邵 岩 邹德忠 嵇小军 管 峻
四、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法家

卜庆中 于小山 于曙光马世晓仇必鳌尹寿坤 毛国典 王镛王义军王正良  王亚洲 王学岭王忠勇王金泉韦斯琴 卢中南 古 泥 白 砥 龙开胜 任 平 刘江刘云鹤 刘元堂 刘文华 刘月卯 刘廷龙 刘国旗刘显超刘洪彪刘鸿田  吕 楠 孙宪华曲修诚朱培尔 米闹 衣雪峰 许 琪许雄志 吴振立 宋旭安 张宇 张 海 张文平 张东明 张旭光 张羽翔 张坤山 张建会李松李静  李双阳 李有来 李远东李春雷李章庸 汪永江 沈惠文苏适苏延军言恭达  邵 岩 邵志军 陈靖陈国斌 陈海良周建设 欧广勇武 威苗培红范硕  施立刚 查仲林柯云瀚洪铁军胡立民胡传海 胡庆恩 胡抗美 胡秋萍 胡崇炜 胡朝霞 胡温平赵长刚 钟显金 徐 海 徐世平 栾金广殷永泉贾起家高卫平  崔志强 黄榕城嵇小军董长绪 谢少承谢国启 韩戾军漆 钢 管 峻 蔡佰虎

五、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国画家
王明明 冯 远 白雪石 龙 瑞 刘大为 吴冠中 张 仃 范曾 黄永玉程十发
六、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国画家
于希宁 于志学 马西光 孔仲起 孔维克 方楚雄 方增先 王镛王子武王文芳  王成喜王西京 王明明冯远 冯大中 冯今松 卢禹舜史国良 田黎明白雪石  石 齐 石 虎 龙瑞关玉良 刘大为刘文西 刘旦宅刘国松 刘勃舒 刘懋善 孙其峰 朱道平 江文湛 江宏伟汤文选 许麟庐 何水法 何加林 何家英 启 功吴山明 吴青霞吴冠中 宋玉麟宋雨桂 张 广 张 仃张立辰张志民张桂铭  张善平 杜滋龄杨 彦杨力舟 杨之光 杨长槐 杨延文杨晓阳陈 平 陈永锵 陈向迅陈佩秋 卓鹤君 周京新 周韶华 孟祥顺 林凡 林墉林曦明苗重安  范 扬范曾郑乃珖娄师白 施大畏 徐 希 徐乐乐秦岭云 聂鸥袁运甫  贾又福 贾浩义郭怡孮崔子范 崔如琢梁岩 萧 瀚 萧淑芳 黄 均黄永玉  喻继高彭先诚 曾 宓程十发童中焘 谢志高 韩天衡 韩美林 蔡 超蔡玉水
七、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国画家
孔维克 卢禹舜 吉瑞森 杨 麟 姚大伍 姜永安 高相国 黄永玉梁文博 谢天赐
八、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国画家
于文江 马 援 马海方 孔 紫 孔维克 方 向 方 骏 王炜王珂王乃壮  王玉良王生才王有政王明明王淼田 丘挺 冯兆平卢禹舜尼玛泽仁甘长霖  田黎明白云乡白庚延 石齐 石 峰龙 瑞任惠中 刘向平刘国辉刘泽文  刘泉义 吉瑞森孙成河毕建勋江宏伟 纪清远 西 丁 严幼俊吴冠南张捷  张 望张伟平 张伟民张谷旻张复兴 李 洋 李翔李乃宙李小可李世南  李孝萱 李魁正杜 军杨 麟 杨沛璋 闵学林陈平陈玉圃陈国勇周华君  周京新 岳黔山林容生林海钟 苗再新范 扬南海岩姚大伍姚鸣京姜永安  宫 丽 胡应康胡宝利赵卫赵占东 赵宁安 赵建成赵振川唐勇力姬国强  秦龙袁 武贾广健郭文涛 郭全忠 高相国高德星尉晓榕崔振宽梁文博  梁占岩 黄永玉 程振国舒 展舒建新 谢天赐 韩硕韩敬伟满维起薛亮  马国强  崔铁成  吴长江  柯琦  史正学  宋野岩


      网站展览的书画作品,都是美术专业人员精心书画的作品,是纯手工的作品,绝不是垃圾画、水印品、印刷品、机器制作品,敬请欣赏和放心交流。网上作品照片均为实物拍摄,因受天气、灯光、照相机和摄影技术所致,会出现颜色、角度等误差,所以作品以原物为准,敬请谅解。

 
作者介绍 
   
 
『陈少梅』介绍
陈少梅(1909-1954)天津著名国画家。名云彰,号升湖。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09年4月5日出生。汉族。
  其父陈嘉言为前清翰林院编修,品行端方,课子甚严,陈少梅幼年就从父攻习诗文书法。自幼颖悟,酷爱丹青。1923年15岁即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为著名画家金北楼关门弟子,学习极刻苦,经常借来名作彻夜摹写。虽年龄最小,但画品最高,被人们誉为“神童”。17岁进入“湖社画会”学画,为当时年龄最小又成名最早的画家。1930年,其作品即获得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百年纪念会的美术银牌奖,年仅21岁。1931年“湖社画会”天津分社成立,陈少梅到天津与刘子久一起主持分会各项事务,并以教画及修补古画为业。此后,即寓居津门二十余年,屡在津、京、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蜚声于画坛。 
  陈少梅一生精研国画传统,是现代中国画家中运用北派笔墨,最具功力,倍见精到的一员。他在艺术上能博采众美,转益多师,且能融汇创新。擅长山水、人物画。其山水画以刚劲的斧劈皴法见长,继承了北派山水的优良传统,全面并创造性的吸收了南宋马远、夏圭水墨山水画的丰富技法,又深入的研究了明代唐寅、戴进、吴小仙等“浙派”风格,而自成二十世纪北派山水的新面貌;而其用纸,喜用“六吉棉连”宣纸,这为创造他独特面貌的绘画作品,提供了特殊的物质基础。他所绘制的花卉、仕女、人物画,秀逸清俊,又滂沛生动,有明代仇英、唐寅与“浙派”吴小仙、戴进遗意。代表作品早期有《西园雅集图》,后期有《江南春》、《浴牛》、《林泉逸致》等图。他还参加过连环画、年画等创作。 
  陈少梅的书法造诣很高,“并不在他的画法之下”。他的书法长于行楷,先效元代的倪云林,端正严谨,横平竖直,起、落笔都很有特点。晚期融入宋代米芾的一些特征,后又仿倪瓒,间架清脱,隽秀瘦硬,运笔收放适度,劲拔中有秀逸气,别具风格。
  建国后,陈少梅积极致力于民族绘画的创新与发扬,其作品在历届美展展出,受到美术界较高评价。并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尽其职能。先后担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1953年,应著名画家叶浅予之邀到北京工作,1954年9月9日因脑溢血病逝,享年45岁。
  陈少梅逝世后,《陈少梅画辑》、《陈少梅画集》、《荣宝斋画谱(四十八)山水人物部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陈少梅》等一批他的绘画作品相继出版问世。许多作品还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继欲断薪火 辟艺苑别途
--评陈少梅的画
自董其昌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说以后,且不论此说贡献如何,又有几多误会,就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而言,近三百年的清代画坛一味崇“南”贬“北”,南宋马远、夏圭,明代仇英及浙派的一路画风,皆被斥为“不当学”。直到近代,吴派及“四王”的余绪却仍然独尊画坛,而贬为“北派”的艺术风格,已很少有人问津,几乎断了薪火。但终有人看到,因袭模仿不仅丧失了被称为“南派”艺术的精华,背离了宋、元以后文人画的革新精神,同时也把艺术推进了死胡同,于是有人高呼“美术革命”,主张引入西画来改革中国画;有人在传统基础上另寻别途,重要发现了马、夏及浙派的艺术价值,毅然打起水墨苍劲一派的旗帜。陈少梅就是“隔代遗传”般的继承“北派”传统,试图革新中国画的一位画家。

  陈少梅,名云彰,又名彰,字少梅。一九○九年出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门第,故其印语曰:“家在洞庭衡岳间”。他的父亲陈嘉言,字梅生,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福建漳州知府,也曾在湖南主持过有名的船山学社,思想比较开朗。嘉言先生工诗文,擅书法,少梅自幼即在父亲的督导下赋诗、习字,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他更酷爱丹青,十六岁时参加了北平的湖社画会,故又号昇湖。据说,当时他是湖社画会最年轻的一位成员,也是学习最刻苦者之一。当年旧京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画家,许多亦富收藏,陈少梅是借私人收藏临摹起家的。他每借得一件名作来,便如获至宝,躬身烛光之下,彻夜临摹,临习数遍之后,再准时归还画主。经几年磨砺,聪颖加勤奋,使他具备了比较坚实的传统山水、人物画功底;在二十岁左右已于画坛崭露头角。一九三○年,当他二十一岁时,作品就参加了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并获美术银版奖。此时,陈家家境日衰,他不得不以卖画为主。一九三一年始,他由北京转赴天津,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从事绘画创作,兼事授徒,并于京、津、沪举办画展,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位早熟的画家。启功先生说:“我比少梅先生虽仅小两岁,但学画时望先生的作品,已如前辈名家,可见他成就之早。”据吴云心先生回忆,“日军侵占天津时,陈少梅居达文里,志画为主,不求闻达。”当时的老画家赵松声在天津画坛很有声誉,为同道所尊重。赵画黄鹤山樵一派,造诣很深,与陈少梅所宗不同,而对陈却推崇备至,欣然自居陈下。陈则谦虚坦率,从不自炫其能,一无傲气,更无俗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积极努力于新美术事业,焕发了新的创作激情。一九五三年底,他由天津回到北京,不幸于次年九月因患脑溢血病逝,惜享年仅四十五岁。

  陈少梅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本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虽然对中国画坛也发起过冲击,出现了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潘天寿、傅抱石等一批从不同角度进行革新的艺术家,但大部分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还在继续沿着“四王”的路子蹒跚,显然已远远背离了师造化的优良传统,舍本求末,如无源之水,没办法失去了自己的生机。年轻的陈少梅部分地看出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他感到必须找到一条新途,才能挽救中国画的颓势。当然,由于艺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局限,他没有找到最根本的艺术源泉,也没有能够从西洋画艺术中汲取可借鉴之处。但他从被贬斥的所谓“北宗”的艺术中,发现了特异的艺术语言,找到了与自己相近的艺术个性,并希图从这里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他首先从郭熙,然后从马远、夏圭,一起到仇黄、唐寅、吴伟等人的绘画入手,仿佛在混沌中找到了一线光明,在当时,就这一点来讲也是颇为不易的。

  陈少梅早期的作品,尚能见到三十年代所画的部分山水和仕女。山水还处在仿古阶段,如仿郭熙《松溪泛棹图》,完全掌握了郭的绘画特点和笔墨技法,“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及以弧形线条勾勒山石轮廓等等特点,在一段时间里一直影响着他的画风。有时,他又将郭熙的鹰爪树、山石笔法与马、夏的斧劈皴揉于一纸(如一九三三年的《雪景山水》)。有时以郭熙的笔致与青绿重彩相结合(如《江畔山居》),这都可以看出他的变通和融合过程。现在所能见到的几幅早期人物画,多为仕女、高士,受仇英、唐寅影响较多,画风柔秀淡雅。他常将人物置于山水、园林之中,既增加了情趣,也发挥了他擅画山石竹木的特长。三十年代的陈少梅,主要是从“北宗”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艺术个性。

  进入四十年代,由于卖画生活的影响,他的选材仍然限于山水和历史人物,但是画风有了新的变化,艺术技巧也益臻成熟。山水已渐渐脱去郭熙的痕迹,更倾向于马、夏和浙派画风。人物工如仇英,放近吴伟,无不精能。因其山水必有人物点缀,人物画必有山水环衬,所以,他能在山水与人物的结合中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冶为一炉,并根据题材和情感的要求,创造了谨细、清秀、粗放等不同的艺术面貌,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谨细者,以《西园雅集图》和《桃花源》为代表。《西园雅集图》作于一九四五年,是一件大幅工笔山水人物画,描写北宋时画家兼文人的苏东坡、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王诜家聚会的情景。当年,李公麟即绘有《西园雅集图》,但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南枕头画家马远也画过一件同名长卷。他没有把这一故事局限于王诜的家园,而将那些赋诗、作画、弹琴、题壁、问道的文人置于近乎大自然的环境里,以衬托文人志在山林的情趣。就形式而言,他以鸟瞰的构图为文人画家们提供了可游的深远空间,并将仇英秀雅纤丽的笔法与夏圭劲爽刚健的小斧劈皴交互使用,整体淡彩中局部辅以重彩,形成了一种秀逸而不媚弱、清劲而不霸悍的格调。

  与《西园雅集图》同年所作的扇面《桃花源》,是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作,他在区区小扇之上,同样以鸟瞰视法展现了广阔的空间,仔细把玩,右下角岩下溪中泊一叶渔舟,往左往上便是横互在桃花源头与那世外村舍上的人物,显然就是文中的那位渔人,他刚刚穿过岩隙正执着地前行。扇面上部深远处即是那“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境界了。读此画,如身临其境,也仿佛随同那渔人一起弃舟登岸,穿林过山,奔向那无纷乱之争的世外桃源,心境亦会为之“豁然开朗”。睹此,我们不能不佩服画家构思和布局之巧,竟那样贴切地将语言艺术转换成了视觉形象,那样自然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特点,并那样巧妙地通过画面或紧或疏的安排,不仅与渔人也与观众由惊异而豁然的心理取得了共鸣。另外,我想,当时,在日寇铁蹄下的一位画家,选取这样的画材不是没有想法的。它很可能借此说明身隐囹圄而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希望人民能过上桃花源般的安静生活,从面临的战乱中得到解脱,它反映了画家这一善良愿望。《桃花源》虽然只是件很小的扇面,但从创作态度和构思技巧来说,足可称为陈少梅的一件精品。一九四七年,他再度以此为题,作《桃花源诗意长卷》,在另一种章法里把我们带入了那诗的境界,不仅章法更加奇异,语言更加熟练,他那借古喻今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进一步趋于高妙,“想得耕田并凿井,依然淳朴太平民”的人生理想是益加深沉了。

  四十年代,陈少梅还创作了一批格调清秀的人物画作品,《采菱图》、《芦汀渔女》即属此例。《采菱图》作于一九四一年,表现了一位水乡妇女驾舟采菱的情景。中部画一株枝条秀美拂垂水面的秋柳,右下、左上芦草坡角映衬,加以水墨淡彩,交织出一首采菱的清歌。右上题七律一首:“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衣绿髻谁家娘,小艇如棱不停泊。月落青山起暮烟。湖海十里镜中天。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此画以秋景点缀,仿佛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就其山水技法而论,由于题材和情思的特殊性,处理得比较柔秀,它们虽然都有马、夏和浙派山水画家关于处理的墨色韵律,常常在州头、坡角形成墨色浓度的焦点等特色。然而又不似前人那样刚硬乃至霸悍,这是经过作者的个性消化过的艺术语言。

  陈少梅四十年代的作品,还有一种较为粗放的意笔,这显然是他在笔墨成熟以后放笔直干的一种变格。人物如《东方朔》、《达摩》等笔法率简,有吴伟、张路遗风,与他所画仕女迥然不同;兼及山水、人物者,如《风雨归舟》(一九四一年,又称《江风海雨》),得益于古代浙派大家健拔劲锐之力,其技巧绝不在古人之下,他在题记中说:“郁郁勃勃觉江风海雨瑟瑟生指腕也”,并非虚语。更加简炼些的《秋山赏云》(又称《琴罢赏秋》),人物视线投于飘渺空际,尽得画外之画、诗外之诗的余韵,均可见其一番超俗之心。直到五十年代初,这种清逸心境仍有表现,如《观瀑图》,石用大斧劈皴,苍劲泼辣,松用中锋笔,劲如屈铁,水纹则流动似狂草,观画如闻瀑泄浪激松鸣之声,在此自然之仙李白呢,还是词人苏轼呢?如果我们广义地认识“画如其人”,那么,艺术家对于某种形式风格的偏爱,也无不透析出他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由此,也可以说,这种粗放的意笔,流畅的气韵也体现了青壮年时代的陈少梅在那污浊的社会氛围中,对于生命力的渴求。

  在吴派艺术走向下坡路的情况下,陈少梅传浙派薪火,对于继承和发展浙派艺术是有意义的,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趣味的一种除旧更新的规律,他当时的局限是还没有最终跳脱传统的范畴,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诚然,艺术的欣赏有传统的继承性,如同京剧的传统剧目一样,山水、花鸟、古装人物等传统艺术样式也会世世代代传下去,并对后代提供它的艺术价值,借古人之形 言今人之意也仍然是一条艺术思路,但它毕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相应地发生变革,因为艺术最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时代精神。这个命题,陈少梅如同一大批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画家一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真正踏上这一新的探索途程。 

  五十年代初,陈少梅曾游京郊各地,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新作,从意境、笔墨、章法来看已脱去古人成法,逐渐化成了自己以细密秀雅为主调的艺术语言,有的以完全崭新的面目表现了现代生活。如《江南春》,作于一九五三年,为细笔青绿山水,近景是莲叶初露的水塘,高远处是葱翠的春山,中景绿柳掩映着农田、村舍,点以插秧的农民,一前一后往田中送饭的小姑娘和老奶奶。这是一幅比较完美的新农村风景画,此画大量地运用了小而密的苔点,谨细秀丽,新颖可观。《小姑山》亦为一九五三年所作,这是一幅很可爱的写生画。画中圆如樵髻的小姑山屹立江心,半山有小姑庙,山顶有梳妆亭,右有彭郎矶与之呼应,仿佛他在作画时脑际始终萦回着民间关于小姑与彭郎的传说。他用墨赭细笔勾皴山石,以花青细笔密点丛树,山石尽以赭石染出,画法新颖,画风明净雅致,极富装饰趣味。这些艺术处理手法,和四十年代的作品有一定的联系,但整个情调却比《西园雅集图》和《桃花源诗意长卷》更亲切温馨,因为它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自作者自己对美的发现,是他自己独到的艺术符号。 

  由于新生活的启发,陈少梅的人物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三、四十年代,他主要画仕女、文人学士和神话人物,惟有一九四八年所作之《卖饼儿》等少数作品为现实中人物,并题以“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的诗句,这令人心酸的卖饼儿题句道出了贫苦人民的心境。五十年代,他除致力于山水画的创新以外,也开始了现实人物画的探索,创作态度非常认真。如《浴牛图》,表现了翻身后的农民对牛的惜爱之情。图中牵牛的农民的背影和牛都画得自然生动,认真严密。画面右上角垂下的那一组柳丝,穿插巧妙,笔法干净利落,既点出了初春的季节,又从形式美的角度使此图大为增色。由此我想起了画家夫人冯忠莲所说的一件事,她说:“陈先生口袋里经常揣一个小速写本,发现了好看的树,就用铅笔把它勾下来。如果和他一块出门,他常常走着走着就不走了,准是前面又发现了入画的事物。”我想,这组绝妙的柳条,不仅因为画家懂得平面构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源于大自然。 

  陈少梅上承马、夏、郭熙、浙派戴进、吴伟衣钵,兼师周臣、唐寅、仇英,一生转益多师,能工能简,水墨与重彩并长,山水、人物、花卉和书法均有一定造诣,为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奠定了宽厚的基础。同时我认为,马、夏也好,浙派也好,他们的表现技法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笔墨的造型意义多于笔墨的书法趣味,陈少梅由此转入表现当代生活无疑是较为便当的。他沿着自己选定的路子诚挚地探索着,终于把那几欲断绝的薪火重新点燃起来,形成了自己寓柔于阳刚的清劲画风,于艺坛独树一帜。 

  陈少梅辞世已四十余年,画界无不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如果天公识人,假其高寿,这位具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找到了艺术新途正在向着新的高峰攀登的丹青妙手,必将对中国艺坛有更大的贡献。
 
名人逸事
书画资料
 
申请链接
名人字画艺术 葆帧字画艺术 外理名人字画 葆帧字画艺术 华人名人字画 名家名人字画 当代名人字画 葆帧字画网 外理名人字画 名人字画网 当代名人字画 名家名人字画 华人名人字画 外理名人字画 名人字画网 世界华人书画 名家名人字画 当代名人字画
 
查看更多
 
联系人:王先生 电话:13905342631   QQ号:1004331408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14 近现代字画艺术网   网络备案:鲁ICP备13024856号-2
网络报警请点击……